扶贫先扶智。
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,同心县大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:让辍学中小学生(6周岁-15周岁)早日返校就读,为刚离校不久的青年(16周岁-20周岁)开展技能培训,向青年和中老年妇女(20岁以上)教授文化知识。
面对这三大群体,同心县三管齐下,实现了教育扶贫对象各年龄段的“无缝衔接”,做到了教育扶贫的“应扶尽扶”。
中小学生:控辍保学
“家里几口人?”“什么文化水平?”“身份证号码可以提供一下吗……”时值暑期,同心县3500余名教师却比平时更忙了:他们全员参加“千名教师进万家”活动,要走遍全县11余万户家庭,逐户采集家庭基本信息,排查有无辍学学生。
王团镇中心学校校长李宗英说,现在不少家庭全员外出采摘枸杞,早出晚归,走访教师就在门外蹲守等候,直到深夜才能完成走访工作。有的庄子地处偏远,汽车都开不进去,虽然只有两户人家,却依然没有被“遗漏”。
在人口众多、干旱贫瘠的同心县,控辍保学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。
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后,同心县采取多项综合控辍举措——面对走访排查出来的辍学学生,所在乡镇干部及所在学校教师“双向控辍”,采取宣传教育、公益诉讼等多种手段“一对一”劝返。聘请51名责任督学,定期督查通报,跟踪问效,形成全民控辍的良好氛围。
日前,就读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王倩,因个人智力残疾不能按时入校就读,出现辍学迹象。经班主任老师周素敏多次登门劝说,坚定了家人让王倩继续读书的念头。
在同心县教育扶贫基金的鼎力支持下,义务教育阶段学子因贫辍学现象已成为历史,辍学行为均系个人厌学所致。鉴于此,同心县为辍学学生单独编班,还创造性开展“异校劝返”,通过营造全新环境使他们重拾学习信心,防止“复辍”现象发生。
2018年,同心县小学六年巩固率、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4.5%、97.1%,在全区控辍保学工作上实现了从“拖后腿”到“作贡献”的历史性飞跃。
离校青年:技能培训
“学门技术,未来出路会更宽些。”日前,李小元来到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,学习装载机驾驶,思谋着学成后大干一场。
现年20岁的李小元是同心县王团镇圈塘村人,弟兄两人,父母务农,家里经济条件较为拮据。不久前,李小元在兰州工地上做了3个月小工,想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,但“特别累,还看不到希望”。
“回来学门技术吧,比在外面下苦强多了……”在村干部的耐心劝返下,李小元回到家乡,重新走进了久违的学校之中。
对16周岁-20周岁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者,同心县动员其回乡接受短期技能培训,涉及驾驶、手工编织、育婴、烹饪等多个专业,根据个人意愿自由选择。
培训正值暑假,同心县安排资金200余万元,利用当地职业技术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,聘请专业教师来此授课,并免除学费、食宿费,还无偿提供一套被褥,吸引了众多青年就读,其中不乏远在北京、广州等地务工者。现已培训4期,每期10天至20天不等,培训学员496人。
“搞技能培训,学校就是在履行脱贫攻坚责任。”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余生明介绍,学员培训合格后将颁发结业证与资格证,从此就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,通过外出务工、自主创业等形式增加收入,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家庭妇女:文化学习
“起、落、明、暗……”午后烈日炎炎,在石狮管委会城一村村部内的小白板上,密密麻麻写满了常用汉字。在石狮惠安小学教师马晓花的带领下,“学生们”大声朗读着,学得认真极了。
尽管学的都是最浅显的文化知识,但学生们都是大龄妇女,有人甚至年过五十。马晓花说,虽然年龄大,但她们学习的劲头儿特别足,“不少人学得满头大汗”,知识掌握得很牢固。
同心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过去受经济落后及传统思想影响,很多同心妇女无缘接受教育,掌握的文化知识很少。
今年暑假以来,同心县投资40余万元,在村部及学校内开设189个培训班,帮助广大农村家庭妇女掌握基本文化知识,以此激发自身脱贫内生动力。
在设于城一村村部的培训班中,不少妇女还带着女儿上课,母女两人做起“同学”来。田银花与女儿马丽婷就是这样一对“同学”。对于就读二年级的小丽婷来说,培训班老师教的这些汉字她都认识,妈妈抱着“不耻下问”的态度,经常向女儿虚心请教。
从简单的汉字学起,培训了半个多月,田银花如今掌握了不少文化知识,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,向“培训一个母亲、带动一个家庭”的目标迈进。(记者 杜晓星)